周末去电脑城满满逛了两天,听了一脑子根本不懂的名词。这个世界,不让电脑盲生活啊!
新电脑一早到了,有人说低压7500跟7200一样的,价格差距还挺大,你买亏了。
有人说固态硬盘不能升级简直垃圾。
然而,老魏听不懂。
第137章春吉
小婶子折煞我了。高信立夸张地拱手,之后附身上前,小声说:其实以顾公子你的聪慧,当然也猜得出来。只是印证一下罢了。
顾銛点了点头,小声说:是了,猜测是一码事,知道就是另一码事了。
过去太久的事情就像一团乱麻,纠纠缠缠,缠缠绕绕,绕绕弯弯,弯弯曲曲,曲曲折折。这许多的曲折里有许多人的离合悲欢,哪一个都是活生生,鲜灵灵的,该细细说谁,该略去谁,都要思量。就像那天桥下的瞎子说书,你啥时候去从一半开始听,前边没听着的那些故事听着听着也能约摸出个大概轮廓。可要是想把这样一桩案子拆开来从头讲,总要找到个头儿。就像茧,就一根丝,找到头慢慢解,放才能顺顺当当拉成一条一目了然的丝线。要是胡乱揪扯就是一团糟。
那就先说初十的事情吧。高信立想了想,终是想到了一个头。
安韶华喉咙里响了一声,分不清是嗯了一声还是只是咳嗽。顾銛倒是十分疑惑地看了过去,高信立却垂眸似在想着什么。
初十本是宜州人,姓刘,名字已经没人记得了,她叫过很多名字,想来名字也无甚紧要,还是叫她初十吧。开隆二十九年宜州连降暴雨发大水,庄家都毁了。她父母带着几个孩子逃荒,往永安京方向来。她母亲本家应该有个亲戚在永安京。可惜她母亲当时已经身怀有孕,这一路逃荒风霜雨雪缺吃少穿的,孩子没留住,她母亲也累坏了身子,没挨到永安京就没了。逃荒的人死在半道上,好的还能有人埋,大多是扔在那儿等灾荒过去官府来管。所幸当时她娘死那地儿离慈恩寺不远,和尚们葬了她的母亲。她父亲也是个不立事的,竟从此心灰意冷,出家了。
安韶华闻言看了高信立一眼,抿了抿嘴终还是没憋住:离乡背井家破人亡,人间至苦不过如此。这种事情
高信立知道他要说什么,撇了撇嘴说:唯清莫不是因为陆中元几句疯话也起了那出家避世的念头?人生在世哪个能顺风顺水?即便是满朝文武,你见谁家没挂过白灯笼?二皇子天潢贵胄元嫡长子,不也是自小离了娘?苦、难那都是前世的业障,今生还了便是了。初十她爹出家倒是斩断了尘缘,可怜初十跟两个哥哥在寺庙里跟野孩子似的。若是父亲还在,给人做长工几年也能买一点地安置一家人,可怜他们兄妹三人,在庙里长了两三年,又赶上沧州蝗灾。
说到沧州蝗灾,在座的三人都是心有余悸。沧州本就离永安京近,沧州让蝗虫祸害了,永安京也受到了波及。当时安瑜驻兵在安水河边,说河对岸的蝗虫遮天蔽日,就跟一阵妖风似的,端的吓人!慈恩寺在云雾山上,好多灾民都涌到云雾山,据说灾民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树皮草根,连土都有人吃了,真是
初十跟两个哥哥算不上庙里的僧众,但是僧人也都知道她父亲在里面出家,再加上出家人慈悲为怀也就没人为难他们几个。庙里还有一口吃的,也少不了他们几个孩子的。高信立说着,给自己倒了杯水。
可灾后便是疫安韶华想起了当年的一些事情,看向高信立。
可不,好容易蝗灾过去了,瘟疫又来了。而且那年的尸瘟,就是从慈恩寺那里开始的。高信立说着,也跟着叹了口气。也是该着他们一家倒霉,兄妹三人为了庙里能收留他们,一直帮庙里做些零活。灾民来了之后初十帮着施粥,两个哥哥帮忙照顾病人、埋尸。立碑。所以
她哥哥最先染上了瘟疫。顾銛垂眸接话,说完吸了吸鼻子,看向窗外。道场还在开,从窗户望出去看不到什么,但香烛的味道却顺着窗户飘了进来。都说诵了经的香烛最是静心凝神,可顾銛却觉得这味道让人心口憋闷,眼睛酸涩。
不错。庙里原有一个会瞧病的大师,可当时大师云游去了。一听说有瘟疫,哪个郎中敢过去!初十也是个有主意的,自己偷偷跑下山去。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药是带回去了,初十把自己卖给了春意楼,活契,十年。
蝗灾应该是开隆三十二年的事儿吧,十年这应该还没到啊。安韶华捂着嘴咳了两下。
顾銛摸了摸他的额头,小声说让人煎个药吧。
安韶华点了点头,自己起身去写了方子交给丫鬟。有多给了丫鬟一些赏钱,让丫鬟出去的时候带几个麻糖回来给景和解解馋。
听我接着说啊。当时柳潇潇刚刚挂牌,点了初十做她的梳洗丫鬟。两年之后给了初十五两银子,把她的卖身契一并放了。
这顾銛开口,才发现词穷这,初九也曾经是个好人啊。
高信立想了想,点了点头算得上义女子。便接着说了。初十拿回了身契,去慈恩寺找父亲哥哥,才知道父亲云游去了,哥哥死了一个,另一个看中了她的五两银子,想用来置一块地。
五两银子一块地?安韶华哑着嗓子说:永安京地价何曾这么贱过?
不曾。所以初十的哥哥只是买了间屋子,给人家做长工。就这么过了一年,把初十许给了一个老鳏夫做续弦,得了点嫁妆,置了块地。
好歹也是安顿下来了。安韶华说。
顾銛瞪大了眼睛看他,为了一块地,把自己妹妹卖了,难道不让人觉得寒心吗?怎么安韶华反而是这种反应?可再看看高信立,似乎也觉得初十的哥哥做的没有错。他没有错,难道是自己想错了?
初十可愿意出嫁?
高信立摇了摇头,顾銛便皱起了眉。高信立却紧接着说:不知。定亲不久,那个鳏夫突发急症死了。加上初十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人们觉得她不吉利,便没人敢跟他家来往。后来又过了几年,她兄长也双十年纪,在乡下双十年纪还不成亲
衔春亲自端了姜汤过来,放下又匆匆走了。
所以初十又让买了么?安韶华说的是问句,语气里却没有意思疑问的意思。说完端起碗,把姜汤一口喝进去了。顾銛看他喝完,把自己的面前的碗跟安韶华的换了一下。安韶华没说话,捉住了顾銛的手,放在桌下细细按摩。刚才顾銛起身时候身上那一阵响动,听得安韶华心惊胆战。近日潮湿,顾銛身上的伤只怕又要作乱。
嗯,这回是当地一家大户,姓赵。名叫赵、春、吉。
高信立说赵春吉三个字的时候一字一顿还紧盯着安韶华,顾銛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想知道赵春吉有什么典故。
竟然是他。安韶华放下茶杯,
你说巧不巧?
顾銛不知道怎么回事,听得心里着急。赶紧捏了捏安韶华的手。安韶华唇角微翘,好心情地说:想知道?
安韶华喝了姜汤,却感觉耳内一阵阵轰鸣,人也有些发晕。于是向高信立点了点头,说:你来说。
原来又是一个案子。
赵春吉本是一个富户家的庶子,幼年生母死了,嫡母是个大度的,他说想要行商,嫡母便给了他家当。他也是个有心的,娶了嫡母本家的一个侄女,论理也算是他的表妹。这个表妹家里陪嫁了永安京的一间果品铺子,赵春吉借着这个光居然能一下子把生意做大,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能人。唯一可惜之处,就是赵春吉四十多只有一个女儿,偏生还体弱多病。
赵春吉的妻子心焦于此事,四处找寻生子秘方,一大把一大把药灌下去,儿子没生出来,身子是真不行了。便生出了给赵春吉纳小的主意。偏在此时,一对走江湖卖艺的父女俩到了那里,那父亲用一个鹩哥算命,算出来说他女儿命里合该有八子,各个聪慧。话传到赵春吉妻子那里,自然是意动的。给那个用鹩哥算命的半瞎子父亲置了个宅子养了起来,还买了两个丫头给伺候。女儿一顶小轿抬进来,成了赵府的小妾。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