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几年里,会元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殿试的第一名,但其文才学识至少也是出类拔萃,才能够力压众多才子摘得头名,因此每届会元怎么不让人好奇?
尤其今年和往年还有所不同。
当谢舒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众人不免议论纷纷。
谢舒,难道是谢家的人?
此话一出,立刻被一人否定:陈郡谢氏今年参加会试的子弟乃是谢老太傅之孙,名叫谢恒,这谢舒只是一介寒门。
寒门?竟有此事?这不怪旁人惊诧,往年会试第一名几乎不曾出现寒门,除了像吕朔这样,从小便天赋绝佳,后来跟随在姜鸿身边一直负有声名的特殊情况。
因此听说今年会元的身份后,即便是不怎么关心此事的大臣们都要咂舌一下。
此时,尚书令崔瀚身边围绕了几位六部重臣。
我看其中有些蹊跷,这谢舒之前在江南名声不显,好巧不巧,去年被告退回家的姜鸿收为弟子,才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他就能在这会试一举夺冠?
说话的人是兵部尚书王奎,他这般笃定,是因为吕朔毕竟年少成名,可谢舒却并非如此,何况会试榜单公布前还有呈榜这一道工序,礼部尚书朱涵又是皇帝的人。而谢舒恰巧有几分来历,选中他,也说得过去。
可即便心知肚明这是庆帝授意,他们难道能直接质问吗?但如果就这样任其由之,那么以后岂不是还要一让再让?
因此王奎一早得知此事后,便等着崔瀚来了一同商讨。
然而崔瀚闻言似乎陷入某种思虑之中,一时不曾言语。
倒是一旁的户部尚书顾谦拖长语调道:这么说来,此人和中书令吕大人还是同一个师门,可看样子,不过是欺世盗名之流。
户部尚书顾谦是朝中元老,也是顾贵妃的父亲。旁人都知道顾谦素来处事小心,从不以皇亲国戚自居,反而不偏不倚,因此在朝中地位特殊。
能在吕朔当面说出这种毫不客气的话语的人已经不多了。
周围人闻言不禁都有些发笑,偷偷看向吕朔漠然的脸色,这话想必膈应到吕朔心里去了,同时对谢舒也印象不佳起来。
顾谦此时暗暗叹息,他说这话是出自私心。
他虽然并不支持小儿子顾钟的想法,扶立三皇子为储君,不过顾钟到底是他的孩子,顾谦又怎能不知道子孙在江南和谢舒的纠葛。
谢舒绝不能得到重用,更不能出第二个吕朔了!
而顾谦清楚吕朔师门纠葛,吕朔决不会为他这师弟说上一句话,如今谢舒还未入仕,便已在众人心中留下一个才用不堪的烙印,即便高中会元,往后仕途也很难再进一步了。
这时,突然听到旁边一道散漫的声音从身后响起:顾尚书此言差矣,当日在望川楼本王亲眼见过谢舒,他确实是才学卓然,为人萧肃,举止清逸,超凡脱俗。
当听到来人的话语,顾谦苍老松弛的眼角极细微地抖动了一下,他慢慢转过身去,只见迎面走来的人身穿亲王制服,正是被称作太平闲人的裕王。
*
当天会试张榜,谢舒的名字第一个唱念,不到一日的时间,便轰然响彻了整个长安。
而后,不止是礼部来人为他登记泥金帖子,用来报给他的籍贯,就连长安不少士人也在四处打听他的消息。
原来自从科举大兴后,便有人开始编纂了一本《登科记》来记载每年中第者,而进士第一名,更是能够独得一页。民间迷信的人将此虔诚供奉,认为可以沾染几分才气。
之后,谢舒便接到了数不清的宴会邀约,相识宴,闻喜宴、烧尾宴等等,这些宴会邀请都是同科进士,谢舒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闭门不出了。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当进士中第的那一刻,他们的一只脚已然迈入了紫禁城的大门。即便之后还有一场殿试,不过殿试并不会淘汰人,只是因名次之分有所不同,所以只要是同年的进士往后便都是今年同入朝中的共事者。
谢舒作为今年会试的会元,无疑最受人关注,每每宴会上,总是不得不被人催着第一个致辞。
然而其他寒门弟子的处境则完全不同。
虽说此事谢舒早有所料,可亲眼所见又是另一种感触。
昔日和他一起来京城的同乡大部分离开了京城,包括张恩施、徐胜凯。
他们两人都不幸落第,离别时,徐胜凯只怅然道明年再来,而张恩施却不再打算入京了。他如今已经年过二十六,深知自己才学并不突出,即便再考下去,也无望进士,倒不如趁着未及而立,早日在当地入仕,扛起一家老小的责任。
而留下来的人,也不见得一帆风顺。
这些宴会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庆祝新科进士及第,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需要进士们提前适应的政治活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进士们日后的仕途如何,在这方面,寒门并无优势。
虽说会试意味着他们在统治阶级面前有了话语权,但要维持这来之不易的话语权,依旧艰辛不已。
毕竟在这样的宴会上,人际关系,门第阶级显得十分重要,世家子弟如鱼得水,寒门往往备受冷落。
而谁都知道,要想摇身一变最快捷的方式是什么。
第089章
殿试那日,并无任何悬念,谢舒被庆帝钦点头名,也是有史以来连中三元的第一人。
顺理成章,作为前三甲,谢舒当朝被赐为编修,之后就要去翰林院报道,和他同去的有榜眼孔修,探花高义。
翰林院既是储才之所,也是研究学问的清贵之地,去了翰林院往往要呆上几年时间就有机会升迁,当然具体职位,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秋高气爽,波光澄澈。
殿试之后,其他进士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只等着吏部关试考察后便分配职务,而关试前夕的宴会,也叫作离宴,因为吏部公文一出,所有同科进士便有了自己的归处。
这最后一场宴会设在曲江的游船上。
曲江位于长安以南,占地三十顷,以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这样的赏景胜地,以西杏园、慈恩寺等比邻而居。
每到天气晴朗之际,都人仕女或乘车跨马,或徒行野步在附近的园圃、阁楼。
也不知道是不是仰慕进士风采的缘故,得知新进士会在曲江设宴后,今日前往曲江的长安百姓极多,放眼望去曲江江岸人头攒动,车马阗塞,说是万人空巷,也绝非虚言。
这场宴会也比往日更是盛大,不仅有名伶鼓乐,还有饮妓侑觞。
这些名伶饮妓都隶属教坊,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平民难得一见,可对于新科进士来说,只需要事先知会教坊一声交上足够的钱财即可。
在长安,本就有着尚浮华的风气,新科进士前途无可限量,长期的压抑迎来了挥霍与放纵,似乎显得顺理成章。
但对于大部分出于世家的进士来说,宴集资费不足挂齿,在寒门眼中,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所以这次离宴,谢舒主动接过了录事的职责,当然作为本届科举的状元,又是即将上任的编修,也无人有异议。
录事要做的便是主持宴会,包括确认邀请人员以及收取会费。
不过谢舒只向每人收取一贯钱用来租下船只,又分配给几位世家弟子相应的职责,有人主乐,有人主酒,有人主茶。
在没给任何经费的情况下,众人却抢着担任。
这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找到的这些人都来自顶尖世家,无一例外都不愿意落于人后,又不缺钱财,此时正是他们显示自己家族豪富的机会。
便有了今日这样寻芳定胜,竞车服,聘杯盘的场面。
不过,谢舒也没有想到,这场曲江宴会办下来会如此奢侈隆重,盛大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