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6章 书院大先生,魔师 高僧,天师,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76章书院大先生,魔师高僧,天师,聚首!

水面逐渐平息!

刚刚“翻江倒海”的水浪已经远去。

敦厚汉子脸色还有些苍白,心有余悸,刚刚他还以为江中的巨物会张开血盆大口。

露出比水车一般大的头颅,将他们几人一口吞下。

想不到!

这……水怪如同“惊弓之鸟”一般,眨眼间跑的无影无踪。

反倒是不像他们受了惊吓。

而是这水怪惊慌失措,慌不择路。

憨厚汉子第一时间,转过头扶着自家娘子。

妇人刚刚走神,倒是没有注意湖中波浪,只是差点摔了一个踉跄,被舟子伸手扶住,不然险些摔倒。

这位看起来四五十岁模样的中年舟子,生的健壮,两只手臂肌肉鼓涨。

天气虽寒,舟子却只穿着一件短衫,胸膛半敞,露出结实的肌肉。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舟子的左腿有些跛脚。

腿上有一道黑灰色的疤痕,蜿蜒如蛇,格外刺眼。

小腿肌肉明显萎缩,比正常的腿细了一圈,显得枯瘦无力。

舟子剃着平头,五官端正,笑容爽朗,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显得十分健谈。

“夫人,可要小心些。”

舟子一边说着,一边用他那双大手稳稳搀扶着妇人。

妇人手中撑着紧实的肌肉,抬头看去,脸上不由得泛起一丝红晕。

自家的五尺丈夫可没有这般孔武有力。

她连忙低下头,显得有些局促。

一旁,憨厚汉子见状,迅速将娘子的手从舟子怀中抽出,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他眼神中带着几分警惕,打量着眼前的舟子——这人比他高出一个头,年纪与他相仿,体格却健硕不少。

汉子心中暗自提防:这些在西厢楼跑船的舟子,平日里最是放诞不羁。只要兜里有些银钱,下了船便直奔莺歌燕舞的青楼酒楼,要么一醉方休,要么寻欢作乐,实在不是什么正经人。

他紧了紧娘子的手,“娘子,站稳些,别摔着了。”

妇人也是无所谓,只是看着治水两岸。

看其路线是送过的治水对岸。

舟子笑道,“这位老先生,是要过江的。”

几人这才注意一直手紧紧握住船舷的老人。

原来是要去西厢楼。

群芳宴必须要经过桥上的拱桥,而去西厢楼只需要过江便是。

舟子看着虽然穿着儒衫的老人,笑道,“老先生,似乎不是汴京之人吧?是外乡人?”

老者的汴京官话略显生硬,夹杂着浓重的乡音,似乎不是大齐,有点想西方的重鼻音。

老者闻言,点头又摇头,道:“算是,半个外乡人吧。”

“我曾居于汴京,后又远游他乡,足迹遍布天下。”

“年岁已高,却仍闲不住,喜好四处游历,观赏山水之美。”

那憨厚汉子闻言,不禁哑然失笑,观老者模样,已逾甲之年,本应在家中颐养天年,却偏爱四处奔波。

至于所说的足迹遍布天下,怕是吹牛。

天下何其之大,不说北方有无边际的草原,南方有深不可测的海湾,西方还有十万大山。

一个人一生怎么走的完?

只是老者衣裳寒酸,神情有些怯懦,只怕也是个历经坎坷的苦命人吧

老人继续道,“我啊,孤身一人,无牵无挂,走到哪里,皆是自给自足,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老人说着说着,原本浓厚的外地口音竟渐渐变成了一口醇正的汴京地方音,语气流畅自然,仿佛他本就是土生土长的汴京人。

妇人听得一愣,脸上露出诧异之色。改变口音并非易事,尤其是从小养成、日积月累的发音习惯,更是难以轻易更改。

她心中暗想,这个老先生绝对不简单,走南闯北绝对是老江湖。

舟子也却打趣道,“老爷子,你可要悠着点了,这把年纪了。”

“省的了,省的了。”

“既然老爷子,你走过这么多地方,你觉得天下之间,那个地方的风光最好,哪里的姑娘最美?是不是咱们汴京?。”

“自然,自然,汴京天下首善之地,名不虚传。”

“大齐的书院,是不是天下第一?”

“那当然。”

“咱们大齐的军队是不是天下无敌?”

“应该吧。”

“天下最强的国家是不是大齐?”

“厉害,厉害。”

舟子也不在逗这个容易说话的老先生。

老人倒是没什么脾气,什么事情都是点头。

舟子见老先生脾气,心生好感,笑着提醒道:“老先生,您在外面走南闯北,可不能总是这般好说话。总得有几分脾气,不然别人容易看轻了您。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可不像我们这一辈,讲究尊老爱幼。”

“他们啊,最是不讲武德。”

老人笑眯眯地点头,“省的,省的。”

一旁的敦厚汉子也忍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您这个时间来群芳宴,是做什么呢?”

他半开玩笑地说,“莫非也是来看魁娘子的?”

老人连忙摆了摆手,笑道:“这可不敢,我是来寻友的。有几个朋友在汴京,遇到点麻烦事。我啊,在汴京还算有几分面子,应该能帮上忙。”

舟子闻言,故意露出“惊讶”之色,提高声音道:“老先生,您当年肯定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名声在外吧?”

老人不由挺直了腰板,脸上带着几分自得。

“不敢当,不敢当。当年在汴京也是一人之下。”

“有几个不成器的师弟罢了。”

敦厚汉子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先生这话,倒是有几分自吹自擂的意味。

什么“一人之下,有几个不成器的师弟”?

这话听着就不太靠谱,当不得真!

他心里明白,老人最喜欢讲古,说说年轻时的往事。

至于其中几分真、几分假,就得看他喝了多少酒,兴致有多高了。

妇人此时细细打量这位老先生,见他言行举止,确实不像是那种揩油之辈,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歉意。

她见谅道:“刚刚是我误会老人家了”

老人见妇人态度转变,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摆手笑道:“无妨,无妨,小事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