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女难嫁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无有竹(66)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南浦的盐井,不止出盐,还出卤石,也不知道是哪一辈儿的祖先,学会了用卤水点豆腐,点出的豆腐又滑又嫩,然后这法子就传到现今。南浦的人家,每家都存着一块卤石,卤石慢慢化成水,便是卤水,于是几乎每块卤石下面都放着一只大陶碗,或是有的人家,直接将卤石放进一只破旧不用的腌缸里豆子多,卤水就不能缺,要不,家户人家没法子过日子。

做豆腐是个辛苦活儿,如今的石磨都做的大,光是磨豆汁子就能累的人浑身酸痛,再过滤挤压熬煮点卤,豆腐花儿入了压板,人也似从水里涝出来的一样,所以人常说做豆腐和打铁一样,都是极辛苦的差事。

玲珑原也不准备在家做的,不过临近腊月,得开始置办年货了,这周围许多人家都开始做豆腐压干了薰干子了,贺嫂子又说每日闲的很,外面买来的恐又不洁净,不如自已在家做的好。

于是泡了一桶黄豆。

院里没石磨,贺嫂子和画角两人一人担了两半桶黄豆,一人担了两半桶井水,去附近家有石磨的人家去磨,半天时间,两人又担了两桶生豆浆子回来。刚坐下歇了口气,喝了盏茶,又在厨房里折腾搭筛豆浆子的网架,还扯了一米的白绡纱绷在上面做筛布。

从早上一直忙到天快黑,豆腐花才做成了,人也累的够呛,这且不能歇,还要包豆干了,包好再放木箱里用石板压上,沥出来的水也不能白倒了,听说用这豆腐水腌酸菜,酸菜就能黄灿灿的,也不容易坏;还有人家用这水擦带漆的家具,擦过之后不易掉漆;还能浆洗衣裳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贺嫂子听了一肚子,还真将沥豆腐的水留下来,准备腌大青芥菜。

豆渣也不能扔,也是学了南浦的妇人们常用的法子,将豆渣捏成二三斤重的团子,就堆在稻草上,半干霉绿时,就装进大瓷盆里,洒上盐巴浇上开水,就放在院里,下雨时用竹笠子盖住,不下雨时就露天放着,就这么晒满一整年,就是老酱。

以前在苏北,家里都是用煮熟的黄豆做酱,吃着很香,用生豆渣做酱,还是第一次,也不知道做出来的酱是个什么味道,总之,豆渣团子已经放外面的稻草床上了。

还留了一些,要煎豆渣吃,没多少,就一碟子的量,也就吃个稀罕。

晚饭很简单,就是煎豆渣饼,酸辣豆花汤,腊味炖豆腐,粳米饭。

碗筷刚拾掇下去,徐知安就顶着一头风雪回来了,衣裳湿的厉害,靴子也湿透了,走时才刮的胡茬,又硬扎扎的长长了不少,人还是瘦,只双目湛湛,显的十分精神。

玲珑顾不得看他手里提的鲜艳异常的彩雉,也不是说话的好时机,只伸出探进他的蓑衣里头,果然湿了,冰凉一片,急着将他推进换洗间,先脱了湿衣服,用热水淋浇一遍,换上干棉衣,就回至取了颗药丸,扔木盆里,倒上热水,让他泡脚,泡的浑身起了汗再起来。

平湖徐大船估计也湿的利害,前院里也有热水房,老吏嫌外面冷,多是躲在热水房里取暖,顺便将火烧着,这几日,别的衙吏也多半时间都在那里。

平湖和徐大船两人刚回屋换了衣服,还没来得及进热水房暖和暖和,画角就送了两颗泡脚的药丸子来,平湖先接过道了声谢就先去了,徐大船站下与画角说了几句,问了些家里的事,说完也去了。

贺嫂子又升起炉灶,重新做吃食。

玲珑原想给徐知安泡一杯浓浓的姜茶驱驱湿寒之气,又想起他见姜则恶的表情,终是没泡,而是让贺嫂子煮一锅糊辣汤,多放些川椒胡椒和辣酱芥酱,也别弄复杂的饭菜了,就烙几张大饼来,让他们先用糊辣汤泡大饼对付着吃一顿,明日再顿养身的汤水。

贺嫂子就指着地下的彩雉说:等会儿让黄绢拾掇干净了,我就找些大枣枸杞给炖上,炖到明儿早上,你们睡起来正好能喝。这雉生的可真好看,我瞧着比孔雀还好看,画样儿里的凤凰似的,那羽毛可不能用水烫了薅,烫了水就糟践了,就那么生薅,薅出来给姑娘做几个键子,再捻成羽线,我听人说,孔雀羽线就是这么弄的

可不是美么,这玩意儿以后几乎要灭绝了,还有个别名,叫牢底坐穿鸟,据说就是因为长的太美才导致灭绝的。

她是真怕徐知安下次给她带回两只黑白团子来,毕竟,据本地人说,那个皮子绝好,肉也好吃几百年后,也变成了牢底坐穿兽,可想而知其中的原由。

果然细思极恐。

玲珑有些心虚,看也没多看那些已死的不能再死的彩雉,更没心思和贺嫂子说什么羽线,低头匆匆出了厨房。

天都黑了,有雪,亭里冷的很,大家便在堂屋里围住火塘而坐,徐知安说了些山上的情势,还算顺利,如果今年冬天的雨雪不打扰,那三条山路很可能会在前底修至江边码头,不过天势不由人,如今也只能赶在开种前修好就行。所幸粮食足够多。山民们能吃饱就不惜力气,应该会快的很。

不过要治理好南浦,只修山道还不行,得行教化,使汉民不歧视山民的野蛮,使山民对朝廷生出归属感,使各族山民不起冲突,不做匪,不附逆,不叛乱

所以,第二件事,得建书院。

南浦的读书人少,也就几家大族子弟才有书读,州里又没书院,于是那些人家便将子弟送入成都府或是渝州府,还有些去了贵州府,无论考绩如何,他们都不会回南浦州来。

见过山海之大,就不会眷恋于小小一偏乡僻壤之地了。

徐知安看向玲珑,玲珑只懵了一下然后秒悟:你打我大兄的主意?

不等徐知安回答,她便沉吟着说道:倒也不是不行,大兄的道在于教化,教化之道,就该在教化不明的地方施行方显其道之大用。不过大兄如今不能前来,他要赶京试,京试过后,无论成绩如何,你若诚邀他,他必会来的。

但,只维梌一人,还是不成的。

徐知安遂又看向徐郎君

徐郎君一哽。

我?

徐知安微点头,说道:还有你那些五湖四海喜好游山玩水的好友们。

蜀中是天栈,又有天府之国之称,山水之秀,一辈子都看不尽,也不须他们多留,只停留三五年就好。

徐郎君撇过脸,不应声,他行事再不拘小节,也没落到在亲儿手底下做事的地步,真要如此,他一辈子的脸都要扔了,岂不怡笑四方?

规矩呢?体统呢?

第87章粮田刁吏

徐郎君没说应,也没说不应,晚上回书房到底写了十几封信,天一明,就打发人寄出去了。又说他不做教谕,只是等天气暖和之后,到各处转一转,或有闲心兴致时,就给周围的孩童教几个字罢了。

这已经是他最后的骄傲了。

家里几人皆偷笑,转过头又一本正经的与他说了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类的闲话,他便再没抗拒了。

按徐知安的计划,修路、治吏、教化、抚民,他作为一州之府必要做的事,或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总得将一地治理好,才能出蜀往别处去。

玲珑听他如此说,便知她们得在这里住些年头了,罢量一回,又觉他此行虽属清明之相,是为能官之治,到底因时代格局所限,不那么爽利。

当然如今也不能苛则他必要有极爽利之计划才叫人痛快,南浦民生之艰难繁杂,处理起来又极缠手,各方若勾缠起来,他行事必被束手束脚,即使报了一翻好心做事,未必就能顺意做成好事。

这样的计划在如今,已是治理之上佳策略了。

玲珑又左思右想一回,重将粮田二字写给他看,民以食为天,粮田的事,就是百姓心里最重要的事,其中的重量,甚至超过人命的重量。

南浦田少,是相比较于其他平原地带而言,真实的情况是,沿江一带,尽是上好的水田,不过这些田地都在各官吏和世家大族手中,平民们只能佃种,将六成租子上交,再交两成各项捐税,只有两成才是自己的。

这样就慢慢形成了,粮田被人垄断,富人越是富有,而平民就越是贫穷,为了糊口,不得不去做纤夫、做挑夫、做脚夫、做大户人家的下人,而这些纤夫挑夫脚夫聚起来又形成了另外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上与吏勾结,盘剥压榨比他们更势弱的人,下又行匪事,欺压掠夺至此的商家,如此就成民不民匪不匪,既可怜又可恶的一类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