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谢恒,谢恒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有意表达过结交意向的情况下,居然有人不仅没有顺着竿子往上爬,还彻彻底底地无视了自己!
这一刻谢恒有一种大失颜面的感觉,其实若是换作其他人,谢恒倒不会如此。只因为谢舒和他同姓谢,谢恒之前已经查过,这谢舒出身落魄人家,祖上与他们这个谢是毫无关系的,后来又入赘为婿,更算不得什么牵扯了。不过要是谢舒想要和他们谢家连宗认亲,倒也不是不可以。
这并非是谢恒自大,而是他们陈郡谢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但凡一个姓谢的人哪个不想攀附着他们?当然他们一般都不会理会.....
所以谢恒怎么也没想到,谢舒竟然会这般态度!
至于其他世家子弟就更不提了,而张恩施等人也从刚才的局促中渐渐缓过神来,不知为什么,他们看到谢舒闲适自若的神态,忽然在心中想,原来世家子弟,也没什么不同。
他们着麻衣又如何,岂不闻一品白衫的道理?
*
清秋,天边的晨光隐隐浮动,一夜的寒气渐渐褪去,巍峨庄严的皇城响起一道又一道钟声,紧接着从皇宫外城直至御街,轰隆隆的钟鼓声依次奏起。
今日并无早朝,因为到了一年一度的会试开考之日,会在礼部贡院外围严设兵卫,以防意外。
御书房里,庆帝翻阅着礼部尚书交由他的名单,询问道:今科举子有多少人啊?
礼部尚书朱涵拱手答道:回禀陛下,今科最盛,较往年多了五十六人,一共有一千八百三十一人,这全是陛下之功。
庆帝的脸上并无多少喜悦之色,他忽然将手中的名单一拍道:你看看,今年的这份名单里,到底有多少寒门子弟!
朱涵闻言心头一惊,庆帝此言是直指今年科举中世家子弟太多的问题了!可朱涵是有口难言啊,这会试可是除却殿试以外最高级别的考试,本身就对能够参加科考的人才学有一定的要求。
当今天下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即便是寒门也绝非是完全穷苦困顿之人,毕竟只有先有时间和条件考中了秀才,才有减免税负,领取补助的机会。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世家子弟自然有着天生的优势,再加上陛下多次流露出倚重科举的架势,今年参加科举的世家子弟格外多,也不奇怪了。
就在朱涵思考着如何辩解的时候,庆帝又淡淡道:罢了,你可知朕推行科举的本意?
朱涵闻言点头,却不敢明说,这整个朝廷谁不知道庆帝是想要用寒门,打压世家?
朱涵想了想,也回过味来庆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他开口道:陛下用心良苦,臣岂能不知,陛下是想惠及天下百姓,让草泽有望起家,寒门也能入仕。
说到这,朱涵低头道:臣定不负陛下的期望。
庆帝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微笑来。
其实庆帝绝不会因为这名单里有这么多世家子弟而失望,相反,他心中极为得意。
要知道他百般推行科举,为的就是要让科举成为天下风气,如今就连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子弟都争着要参加,足以见得其中的影响力。
当然,庆帝举办的科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找自己能用的人,若都是那些世家子弟,那和之前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庆帝特地敲打朱涵,就是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涵退出去的心情沉重,陛下的要求,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陛下想要用寒门,可每年能过会试的不过百余人,这意味着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举人当中能够力压其他人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胜出,然而这不是大部分寒门子弟能够做到的。
不过,这只要在会试取得一甲名次的人,就有去殿试的资格。
到时候,最后的名次还不是陛下所定,所以朱涵只用做的是,确保有合适的人。
*
天还未蒙蒙亮,谢舒便和众多的举子一同等候在贡院。
整个偌大的贡院除了考官点名的声音,并无其他,因为只要往四周一望,看到将考场围的水泄不通的禁卫军甲士,想必没有人还有说话的心情。
经过严格的检查后,谢舒得以进入考场,找到了自己的考棚,接下来他将在这里度过短暂又漫长的时光,直到酉时考试结束。
这一天晨钟暮鼓中,将决定所有人接下来的命运......
谢舒等待试卷发放的时候,难得有些紧张,他闭了闭眼静静平复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
而每每到了此刻,脑海里会现出那朦胧烟雨,便是他向来闲暇时的慰藉。
第086章
谢舒静坐了一小会儿,听到外面巡检完毕,方才发下还是新墨的卷子。
今年由礼部负责科考,主考人是礼部侍郎兰英,考题则出自翰林院。
无论历朝历代,翰林院都是众所周知的养才储望之所,地位清贵,只有每年会考得了一甲的三人和二甲第一名传胪有资格去翰林院,其余人还需要朝考才行。
翰林院主要负责的内容为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还有拟定科举的题目,当然如今起草诏书的职责已落到庆帝所设的中书省里,翰林院又要清闲许多了。
谢舒展开试卷从上往下一览,经义几道题都出自四书五经的内容,并不算刁钻,只是繁琐细节之处需要注意,谢舒看了一眼,心中大致有数,接着又看向诗赋。
记得之前乡试的时候,是以《文选》中黄华如散金为题,此句看似平常,却极有误导性,如果没有看过《文选》此书只会将黄华当做菊花,写作秋景。
因此谢舒也注意着,这次试诗会不会依旧以古句命题。
果然只见这次的诗赋出题直接给出了固定的题目,诗以天德清明诗为题,并且要以题中平字为韵,限五言六韵。
看上去是一副标标准准的应制诗。
只是天德清明?这是哪个典故?
谢舒有些眼熟,这四个字好像前不久才看到过,谢舒思忖片刻,便想起来了,这题目其实还是脱胎于四书五经。
《诗经周颂》中有一篇《清庙》是讲祭祀祖先的文章。后来《毛诗序》,一本专门为诗经作序的作品中提到,清庙正是祭祀的文王。
所谓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
这首诗要如何下笔,只需要明白这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也是商朝的开创者,殷朝末年,天下动荡,当时还是西伯的他,招贤纳士,攻伐殷纣,奠定了周一统中原的基础。所以在周朝的百姓眼里,这位文王始终是一名威德具备,不可超越的开国君主。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