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事自不必殿下插手。但宫中事殿下可多加留意。”冯觉非道。
杨楝心中一凛,不觉问道:“冯大人所指为何?”
“若说宫中,眼下第一桩事,还是立储。”冯觉非轻声道,“本朝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帝的嫡长子就是那样了,按理说当立二皇子为储,只皇上迟迟发话,显然并不中意他。如今三皇子降生,皇上的心愿自不必说,但他未必绕得开长幼之序。明年二皇子年满十五岁,是封王之藩,还是备位东宫,就要有个了断。”
想起杨樗每日里仰着一张圆鼓鼓的脸,追着他叫他堂兄,问他书课,杨楝忽然有些失神。
留意到杨楝的神情,冯觉非道:“听闻二皇子在争取与忠靖王府联姻,以博徐党支持,须知他的母舅是徐家僚属,尤其和徐安照十分亲近。设若今年二皇子立储,可见之将来,必定仍旧是忠靖王的半壁天下,殿下……有太后看顾,殿下或者也能偏安一方继续闲散吧。”
已经是第三次用这话来刺激他了,杨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设若不是他,”冯觉非微微笑道,“那么,诸事还可徐徐图之。”
他这话说得极婉转,细思却极凶险,杨楝不由得打断他:“你的意思是?”
“只是提醒殿下留心,没有别的意思。”冯觉非笑道,“到底是亲儿子,皇上即使存着废长立幼之心,也未必真下得了手,还得看宫中变数。”
杨楝不觉望向郑半山,却见他微微颔首。他心中便明白了:“我自当留意。”
冯觉非说了半天,亦觉唇角舌燥,喝了一口凉茶,又道:“殿下可知戴先生的近况?”
杨楝略知一二,却并未走动过。
冯觉非叹道:“殿下固是守礼,不敢结交官员。不过戴先生终归也是殿下的授业师父……”
“冯大人见教的对。这个确是我疏忽了。”杨楝点点头,忽然问:“冯大人贵庚?”
冯觉非愣了一下,笑道:“二十五。”
“冯大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杨楝微笑道。
冯觉非盯着杨楝看了一会儿,这少年生得过于秀美,未免令人担心他犯了物忌,难免薄命。只是他们谁又是信命的?他肆无忌惮地挑拨他的野心,指给他一条穷山恶水的险途,却也算不准他心中是否早有丘壑,倒是谁在挑拨谁?冯觉非并不回答杨楝的问题,却说:“下官还有一句话,是余先生带给殿下的。”
“请讲。”
“余先生说,无论殿下做什么样的选择,他都一力支持。殿下小时候就很向往遨游海上,登蓬莱、揽瀛洲,若到了那一日……若将来有机会,余先生会备下木兰巨舟以待殿下。”冯觉非笑道,“下官家中,也有几条小船,亦愿为殿下驱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