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临溪问道:一共多少银子?柳临溪问道。
十六万两。李堰道:朝廷一年的税赋进项也不过才三十万两,他们一帮蛀虫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竟然贪了这么多。
寻常百姓家一个月的花销也不过才一两银子,十六万两,够多少百姓几辈子的花销了。柳临溪道:他们的胆子可真够大的。
柳临溪不禁想到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动不动查抄的时候,也会搜出几千万上亿的现金。看来从古到今,不管后果有多么的严重,都阻止不了人心中的贪念。
一旦坐在那个位置上,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贪念,起初或许还有些畏惧,时间久了便会越贪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好在无论有多少蛀虫,朝廷中永远都不会缺少忠君为民的好官,这大概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吧。
粮饷的事情差不多尘埃落定,于行之也定了回西北的日子。
他出发前,柳临溪去了一趟于府,算是给于行之践行。
这日,柳向晚还特意朝太学告了假。
于家老宅,柳临溪和于行之、柳向晚三人围坐在一桌上,各自都怀着心事,席间氛围十分微妙。柳向晚给于行之和自己倒了酒,却没给柳临溪道,还不忘解释道:兄长身上余毒未清,该好好将养,酒就不要喝了。
嗯。柳临溪笑了笑,开口道:喝多了,对孩子也不好。
柳向晚和于行之酒喝到一半,不约而同的顿住,于行之被呛了一口,咳嗽了好半晌。
你都知道了?于行之缓过来之后问道。
看来你俩确实一直都知道,只不过是和李堰一起瞒着我。柳临溪苦笑道。
柳向晚看了于行之一眼,开口要解释,柳临溪抬手摆了摆道:不必解释了,理由我都能替你们编出来一大堆,也没什么新鲜的。
那你今日来是要兴师问罪?于行之问道。
怕你不能安心,来解开你的心结。柳临溪道:褚先生已经有了解毒的法子,我和孩子都会没事的。
真的吗?于行之问道。
褚先生的医术,你是见过的。柳临溪道。
起死回生的事儿,褚云枫的确没少干。
于行之闻言倒是信了几分。
虽然西北如今情况未明,但大周既然对大宴虎视眈眈,再次开战是迟早的事情。于行之既然回了西北,便要司守土之职,少不得要上阵杀敌。柳临溪今日来,不仅是想把自己这件事情说清楚,也想旁敲侧击的问一下他和柳向晚的事情,免得俩人都不开口,最后留下什么遗憾分了于行之的心。
不过今日一见他倒是觉得自己多虑了。
这俩人举手投足都不像是没有事的样子
到了那边警惕一些,大周的人行事很不讲道义,什么下三滥的手段都使得出来,不能掉以轻心。柳临溪道。
于行之点头道:放心吧,咱们跟他们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不会轻敌的。
代我向大帅问好。柳临溪道:待我这孩子生下来,若战事再起,我定去西北与大周一战。
好,一言为定。于行之道。
于行之走后,柳临溪日日都盼着西北的军报。
直到过了二月二,也一直没有传来消息。
又过了几日,天气渐渐转暖了些,柳临溪带着十方回柳府吃了个饭。
饭吃到一半,便被人叫回了宫里,说西北的军报来了。
这么快?这才刚过二月二没几日。柳临溪惊讶道。
李堰将军报递给他,开口道:大周提前动手了,短短三日三场大战,西北军伤亡不小
第64章
柳临溪快速地扫了一眼军报,惊讶道:西北军要朝廷增兵?
是。李堰道:大周这次攻势很猛。
柳临溪继续看那军报,越看越心惊,没想到事情最后会发展成这样。
大周此前与大宴胶着了那么些年,实际上也打的精疲力尽了。但去岁大周国内主张停战的一派突然分崩离析,主站的一派占了上风,所以他们才会选在这个时机卷土重来。
因为这些年的消耗,已经让大周的财力和人力都很紧张了,这一战不能拖得太久,只能速战速决,否则大周自己也会将自己拖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竟然游说了边境的另外一个叫青夷的小国,加入了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再次开战以后,西北军会颇为吃力的原因。
青夷国在大周的东边,是一个版图十分狭长的小国家,柳临溪看了一眼地图,发现青夷国西边靠着大周,东边一直延伸到了海岸线。
青夷国为什么要跟大周联合呢?柳临溪问道。
定然是大周许了好处给他们。李堰道:青夷国因为的地势并不平坦,国内没什么能产粮食的地方,所以每年都要从大宴买许多粮食。
可青夷国出产最多的鱼类,在大宴并没有什么市场。
因为大宴也有一半的版图是临海的,所以并不缺鱼类。
这就导致青夷国在和大宴交易的过程中,压力一直会比较大。但大周不缺粮食,如果大周许诺供给青夷国粮食,青夷国会与他们联合,就不奇怪了。
咱们吃亏就吃亏在,和大周打了太久的仗,他们对咱们的习惯已经摸透了。柳临溪道:如今他们这种打法,是想快速压垮西北军,待西北军气势崩溃,他们便可以一句进攻,打的我们没有还手之力。
李堰道:西北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想压垮西北军,并不容易。卢志邦要求朝廷增兵,应该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这封军报是卢帅亲笔写的,可见战事应该还是有把握的,不然他肯定无暇亲自执笔。柳临溪看着那封战报说道。柳临溪依着原主在西北军的记忆,知道战时军中战报多是由文书执笔,主帅很少有亲自执笔的时候。
不过两人心里都清楚,战报发出来到京城,快马加鞭也得将近十日的工夫,而对于战场上而言,十天的时间发生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卢帅要求增兵七万,这七万人要从哪里抽调呢?柳临溪问道。
李堰摊开了地图,指了指大宴东边和南边,开口道:东境和南境的兵是不能动的,西北的这第二道防线要留着作为后手,也不能轻易抽调。目前来看,最适合的反倒是徐州营和湍河营。
湍河营不能动。柳临溪道:这可是守着京畿的最后一道大门,一旦动了,京城的大门就等于开了。
如今看来,似乎只有徐州营了。
两人正说着的时候,六部的几个要员都到了御书房。
众人听闻西北战事又起,都不由面色大变。
李堰将目前的形势,同他们说了一番,又提出了要抽调徐州营去增援西北的想法。
徐州营抽调七万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兵部尚书道:一来徐州营虽然离京城近,但京城已经有湍河营守卫,应该还是稳妥的。二来,整个大宴,动了其他任何地方都会有隐患,唯独徐州营是最合适的。
李堰道:当初先帝设立徐州营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徐州营位置居于大宴中心,战时调遣增援较为灵活。